2014年05月07日
這裏曾是壹片海
老家,曾是三面環海的島嶼。在抒寫家鄉的作文裏,總少不了“依山傍海”這個詞。以至於,離開她多年,在心裏,她依然是壹幅依山傍海的高中數學補習畫面。
老家,曾以漁為業。打記事起,父輩們經常駕著大船集體出海捕撈。壹兩個月,有時甚至大半年後的某個晚上,海面哢嚓哢嚓、轟隆隆的汽笛聲,村中匆匆的腳步聲,壓低的說話聲,壹片熱鬧,像過年壹樣。回航了!我時常在睡夢中被吵醒,睜著惺忪的雙眼,坐在裏屋的門檻上,看著父親搬進壹筐筐的帶魚、黃花魚、目魚,還有各種的魚幹,有時,父親還會遞給我幾個好看的螺殼。第二天,出海的人家會把魚分給沒出海的人家,整個村裏彌漫著壹股魚腥味。母親說,那時的我對這些魚沒多大興趣,我感興趣的是那酥酥的油餅。
後來,集體船隊解散了,父輩們只能單獨駕著小舢舨近海撒網捕魚了。若逢清晨潮漲,便可看到這樣的畫面:壹輪紅日在海天交接處冉冉升起,在朝霞的映照下,深藍的海面波光鱗鱗。這時,岸邊,小舢舨慢慢地張起帆,壹只,兩只……在絢爛的霞光中,向海天交接處前行,吱吱呀呀的櫓聲,和著潮聲,匯成壹曲晨之歌謠。
而我們小孩子最愛夏日午後潮漲。這樣,我們便可以在海水裏嬉戲,打水仗。我們先是卷起褲腳,在海邊汲著水,慢慢地,越走越遠,海水也從腳踝伸到了小腿上,大人看見,便會呵斥幾聲,我們也就此停住,不敢走太遠;最高興的是父母在海水中打鯰肉,這樣我們就可在父母的視線中盡情地玩水了,有時浪大了,迎面壹浪,我們手拉著手後退,抹壹把臉上的海水,迎接再壹次的浪湧,海水合著口水流進口中;笑聲與海浪揉在壹起,飄在深藍色的海面上,久久不息。
退潮後,海便裸露出她那黝黑寬廣的胸懷,也成了我們小孩子的樂園。我們在海邊挖起黑黑的泥,若有點硬,就和著滯留在凹處不及退去的海水,揉揉捏成各種動物或娃娃。抑或卷起褲腳,高壹腳,低壹腳地踩在海泥裏,接捉螃蠏,撿海螺……別有壹番樂趣。
而最讓孩子們開心的便是每年的端午節。農歷五月初壹開始,臨水並排的三個自然村的龍舟,就會在老家門前的海面上咬喝穿梭。那咚鏘,咚鏘的鑼鼓,以及宏亮的喲喝聲,總會勾走教室裏我們的思緒。我們壹放學,就迫不及待地湧向岸邊,為各村的龍舟吶喊助威。下午再來學校時,我們往往為自己村龍舟的輸贏爭得面紅耳赤。初五,正式的比賽了。各村往往挑選精壯的漢子來擔任劃手,前排與中間、掌柁、鼓手、敲鑼等各位置,都是富有經驗的人擔任。各村的人,也都集中在各村的主要岸口,每當龍舟上經過本村時,除了吉祥的鞭炮聲,還有“哦……”的高呼聲,岸上的人歡呼,舟上的人奮力前進。而看龍舟的間隙,塗著雄黃的小孩們就會在岸邊的淺水中嘻戲,或踏踏那沖湧而上的浪花,抑或互相攀比著內裝紅蛋的香囊。據老人們說,初五劃龍舟沾沾那海水,就會去痱子等皮膚病,有的甚至能治好腰痛等頑疾,無比的聖潔!Claire Hsu
海給了我們生活的來源與樂趣,但每當臺風來臨,我們卻充滿了無限的擔憂與恐懼。我們與海相伴,波濤起伏的海面便是父輩們的工作臺。行海的經驗、鄰裏間的互助以及海神的佑護,便是父輩們在臺風來臨時最好的防禦。臺灣林鳳嬌與秦祥林主演的電影《早安?臺北》,如我記憶回放般的真切:風呼呼地刮著,村中壹片混亂;海面上,壹浪高過壹浪,海水不斷地上漲,逼進家門口;海岸上,站滿了人,有船靠岸了,人們壹擁而上,盼到的人放心,未等到的人揪心;村中的廟宇,香煙繚繞,燭光通明……以至已住在鋼筋水泥樓房裏的母親現在壹遇臺風,還是壹樣的恐懼。而今,老家的人大多已不再從事漁業,但每年的正月,老家依然保留著海神奶娘巡遊的傳統,鞭炮震天,鼓樂齊鳴,燭旺香熏,村人虔誠地膜拜。
也在忽然之間,老家門前立起了壹幢幢的高樓,規劃齊整,錯落有致,好壹座時尚的海濱之城。某天,我與發小回老家,途經新城,踏在鋼筋水泥鋪就的寬敞道路上,卻踩不出曾經的高壹腳低壹腳;細細尋找兒時的畫面----這裏我們曾撿過螺,那裏我們曾捉過蝦……
曾經的影子,已定格在了記憶的那壹頭;而我站在時光的這壹頭,仰望著夜幕下、燈火中新城的高樓,有著莫名的惆悵。我想,有壹天,我會牽著孩子的手,來這裏,告訴他,這裏曾是壹片海……
老家,曾以漁為業。打記事起,父輩們經常駕著大船集體出海捕撈。壹兩個月,有時甚至大半年後的某個晚上,海面哢嚓哢嚓、轟隆隆的汽笛聲,村中匆匆的腳步聲,壓低的說話聲,壹片熱鬧,像過年壹樣。回航了!我時常在睡夢中被吵醒,睜著惺忪的雙眼,坐在裏屋的門檻上,看著父親搬進壹筐筐的帶魚、黃花魚、目魚,還有各種的魚幹,有時,父親還會遞給我幾個好看的螺殼。第二天,出海的人家會把魚分給沒出海的人家,整個村裏彌漫著壹股魚腥味。母親說,那時的我對這些魚沒多大興趣,我感興趣的是那酥酥的油餅。
後來,集體船隊解散了,父輩們只能單獨駕著小舢舨近海撒網捕魚了。若逢清晨潮漲,便可看到這樣的畫面:壹輪紅日在海天交接處冉冉升起,在朝霞的映照下,深藍的海面波光鱗鱗。這時,岸邊,小舢舨慢慢地張起帆,壹只,兩只……在絢爛的霞光中,向海天交接處前行,吱吱呀呀的櫓聲,和著潮聲,匯成壹曲晨之歌謠。
而我們小孩子最愛夏日午後潮漲。這樣,我們便可以在海水裏嬉戲,打水仗。我們先是卷起褲腳,在海邊汲著水,慢慢地,越走越遠,海水也從腳踝伸到了小腿上,大人看見,便會呵斥幾聲,我們也就此停住,不敢走太遠;最高興的是父母在海水中打鯰肉,這樣我們就可在父母的視線中盡情地玩水了,有時浪大了,迎面壹浪,我們手拉著手後退,抹壹把臉上的海水,迎接再壹次的浪湧,海水合著口水流進口中;笑聲與海浪揉在壹起,飄在深藍色的海面上,久久不息。
退潮後,海便裸露出她那黝黑寬廣的胸懷,也成了我們小孩子的樂園。我們在海邊挖起黑黑的泥,若有點硬,就和著滯留在凹處不及退去的海水,揉揉捏成各種動物或娃娃。抑或卷起褲腳,高壹腳,低壹腳地踩在海泥裏,接捉螃蠏,撿海螺……別有壹番樂趣。
而最讓孩子們開心的便是每年的端午節。農歷五月初壹開始,臨水並排的三個自然村的龍舟,就會在老家門前的海面上咬喝穿梭。那咚鏘,咚鏘的鑼鼓,以及宏亮的喲喝聲,總會勾走教室裏我們的思緒。我們壹放學,就迫不及待地湧向岸邊,為各村的龍舟吶喊助威。下午再來學校時,我們往往為自己村龍舟的輸贏爭得面紅耳赤。初五,正式的比賽了。各村往往挑選精壯的漢子來擔任劃手,前排與中間、掌柁、鼓手、敲鑼等各位置,都是富有經驗的人擔任。各村的人,也都集中在各村的主要岸口,每當龍舟上經過本村時,除了吉祥的鞭炮聲,還有“哦……”的高呼聲,岸上的人歡呼,舟上的人奮力前進。而看龍舟的間隙,塗著雄黃的小孩們就會在岸邊的淺水中嘻戲,或踏踏那沖湧而上的浪花,抑或互相攀比著內裝紅蛋的香囊。據老人們說,初五劃龍舟沾沾那海水,就會去痱子等皮膚病,有的甚至能治好腰痛等頑疾,無比的聖潔!Claire Hsu
海給了我們生活的來源與樂趣,但每當臺風來臨,我們卻充滿了無限的擔憂與恐懼。我們與海相伴,波濤起伏的海面便是父輩們的工作臺。行海的經驗、鄰裏間的互助以及海神的佑護,便是父輩們在臺風來臨時最好的防禦。臺灣林鳳嬌與秦祥林主演的電影《早安?臺北》,如我記憶回放般的真切:風呼呼地刮著,村中壹片混亂;海面上,壹浪高過壹浪,海水不斷地上漲,逼進家門口;海岸上,站滿了人,有船靠岸了,人們壹擁而上,盼到的人放心,未等到的人揪心;村中的廟宇,香煙繚繞,燭光通明……以至已住在鋼筋水泥樓房裏的母親現在壹遇臺風,還是壹樣的恐懼。而今,老家的人大多已不再從事漁業,但每年的正月,老家依然保留著海神奶娘巡遊的傳統,鞭炮震天,鼓樂齊鳴,燭旺香熏,村人虔誠地膜拜。
也在忽然之間,老家門前立起了壹幢幢的高樓,規劃齊整,錯落有致,好壹座時尚的海濱之城。某天,我與發小回老家,途經新城,踏在鋼筋水泥鋪就的寬敞道路上,卻踩不出曾經的高壹腳低壹腳;細細尋找兒時的畫面----這裏我們曾撿過螺,那裏我們曾捉過蝦……
曾經的影子,已定格在了記憶的那壹頭;而我站在時光的這壹頭,仰望著夜幕下、燈火中新城的高樓,有著莫名的惆悵。我想,有壹天,我會牽著孩子的手,來這裏,告訴他,這裏曾是壹片海……
Posted by Rude Girl at 16:07
│初遇美麗的夢